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发生在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冬春季节, 目前研究认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主要致病菌,其次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
本病临床多表现为发热、不同程度的咽痛、咽黏膜充血,扁桃体肿大或伴有脓性分泌物。 其并发症主要为风湿热、关节炎、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等, 严重影响患儿健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病名源流
宋代以前并无“乳蛾”病名的明确记载, 各家医案中以“喉痹”、“嗌痛”、“喉嗌痛”等相似的病名来描述本病。 “乳蛾”一名首见于宋代《仁斋直指方论》,“吹喉散,……乳蛾,咽物不下”;而作为病名出现则首见于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资料图】
明代张从正所撰《儒门事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喉痹”与“乳蛾”的区别, 将二者进行了区分,认为“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傍,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为乳蛾”。
针对临床表现的不同, 后世医家又对乳蛾进行了分类,如“烂头乳蛾”“阴娥”“阳娥”“风寒娥”“石娥”等, 发展到近代,又以病情轻重将本病进行了区分,如张汝伟《咽喉病·咽肿类》提出的“急乳蛾”。
中医治法
1.内治法
(1)风热犯肺证
董珊珊等认为,本病症是由于风热邪气犯肺, 首犯于咽喉,气机阻滞,血行瘀滞而致咽喉红肿疼痛所致, 自拟清咽散热汤,并经过临床检验,认为其能有效改善此症。
(2)风寒犯肺证
风寒犯肺症多见于疾病初期, 由于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致气机失调,喉核气血不畅,导致疼痛,久则化热, 此病证初期咽喉红肿不甚,且恶寒重,发热轻,治宜疏风散寒,利咽消肿,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以半夏汤治疗。
(3)肺胃热盛证
段晓征等基于国医大师王烈教授“热毒”理论, 认为火、热、毒邪致肺胃热盛,邪热相搏,导致喉核气血壅滞,热邪灼伤筋膜, 久则致血败肉腐,或化腐成脓,出现咽喉红肿疼痛或有脓性分泌物产生,一般伴有发热及肺胃积热的相关临床表现。治宜清热、解毒、利咽。
(4)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本证是由于疾病后期, 热邪耗伤阴津,余热致肺肾阴虚,阴津不足,不能濡养喉核,喉核余热无以外出, 导致本病经久不愈或容易反复。裴正学教授认为乳蛾在六经辨证中属于少阴证。裴教授以养阴清肺汤加桔梗汤加减治疗本病,临床疗效较好。
(5)脾胃虚弱,喉核失养
景燕燕认为,脾胃与咽喉在生理、病理上都具有相关性, 且脾胃腐熟运化水谷的功能与机体正气的盛衰有关,正气弱则百病生,因此治疗本病应重视脾胃。 临床以四君子汤为底加减以益气健脾,达到治病求本,固护脾胃之效。
(6)痰瘀互结,凝结喉核
张士卿教授认为痰瘀之邪留滞喉核是导致慢乳蛾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治疗应以化痰散瘀,软坚散结为主。自拟“消娥化坚汤”为治疗该病症的基础方,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7)其他理论及治法
①气火论:古籍记载,“火胜则乘其土位”。 姚俊丽认为此火应属病理范畴,既可来源于外感,又可产生于内伤, 究其原因总归于脾胃虚损、阴阳、五行、气血失调导致的元气不足。以当归六黄汤等补胃火、清实火并用,在临床上疗效显著。
②伏邪理论;陈竹教授认为,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临床上容易出现伏邪致病的情况。 结合实际致病因素,实热者以清热解毒消肿为主,虚热者治以养阴清热消肿为主,属瘀者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并以此作为治则用于临床。
③食积致病理论:宣桂琪认为, 扁桃体成脓是由于外感邪热与饮食积滞相搏结,小儿属纯阳之体,饮食积滞日久容易化热,伏热郁火充斥三焦, 循经上冲与外感邪热相互搏结于咽喉,致气血壅塞,邪热灼伤喉核,致喉核血败肉腐成脓。
治疗应表里双解、消食导滞, 在疾病后期,针对伏火未清者,应在清热养阴的同时注意消除脾胃积滞之症, 可有效防治乳蛾愈而复发或迁延难愈。
2.外治法
(1)火烙法
在无需麻醉的情况下,以自制小火烙以酒精灯加热, 当火烙烧至通红时,对准肿大的扁桃体进行烧烙,听到“滋啦”声后快速取下,直至将肿大的扁桃体烧至焦黑。 通过研究发现中医烙治法可有效缩小扁桃体面积,尤其适用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
(2)啄治法
啄治法是用专用手术弯刀在患者肿大的扁桃体上做雀啄或挑刺样动作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经临床实践具有不错的疗效。 徐建友]等运用啄治法治疗28例扁桃体肥大儿童,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9%,认为该法值的推广。
(3)小儿推拿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常用的中医辅助外治疗法, 在临床上适用范围广,有效性高。 黄明愉等认为辅助运用小儿推拿可有效缓解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扁桃体炎患儿的症状及体征。
(4)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法在小儿乳蛾实热证、血瘀证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 姚俊丽等经过临床观察认为刺络放血法可有效改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症状,且采用四缝放血疗效更为显著。
(5)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运用中药透皮理论, 以中药对穴位的刺激发挥作用,组方灵活, 针对小儿服药困难等情况可单独使用或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应用。
(6)含漱法
含漱法是将中药制剂或汤液浸渍于肿大的扁桃体, 起到消肿、止痛等功效的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 尤晓明研究了70例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其中36例经青霉素静滴配合漱口方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证明了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7)吹药法
吹药法是将炮制、处理好的药物轻吹至患处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的方法, 其所用药物多以散剂为主,如《滇南本草》“吹喉散”、《疡科心得集》“冰硼散”加减、《辨舌指南》“锡类散”等, 在现代临床上多作为一种中医辅助治疗方式配合其他治疗方式使用。
(8)中成药治疗
目前常用的中成药有清咽滴丸、玄麦甘桔颗粒、金喉健喷雾剂等,用药便捷, 在临床使用广泛。中成药静滴治疗扁桃体炎在临床也有不错的疗效。
西医治疗
1.抗生素治疗
针对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菌, 指南推荐首选药物为窄谱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对青霉素不耐受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 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产生,传统的单纯抗菌治疗效果已大不如前。
我国为抗生素应用大国,据统计, 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率高达 58%,远超发达国家。 除众多细菌致病外,急性扁桃体炎发病还应考虑病毒感染。
2.手术治疗
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时, 若患儿符合扁桃体切除术指征且无禁忌症,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 但由于儿童年龄小,术前禁食、术后疼痛可导致患儿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因此应注意顾护。
王灿]提出的品质链干预模式, 强调医护人员为患儿提供全程、规范、持续的最佳护理服务模式, 经研究证明该方式可加快术后假膜形成及创面愈合,改善术后疼痛程度。
3.局部治疗
病情较轻时,可选用局部治疗, 该方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且上药方便简洁。 关江伟将81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分为2组,两组患儿均口服阿莫西林颗粒,治疗组以用臭氧盐水含漱。
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漱口, 治疗后发现以臭氧盐水含漱有效率高,疗效确切。 但此类药物使用时应注意过敏反应,儿童应在家长监护下使用,防止误吞。
预防调护
由于患儿家长缺乏对急性扁桃体炎的认识, 不良的喂养方式及生活习惯均可导致急性扁桃体炎患病率增加, 因此采取正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杜佳月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并传授护理知识, 如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体温护理、运动指导后,发现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 且该病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充分提示了日常正确的预防调护的重要意义。
总结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常规用药是针对致病菌应用抗生素, 指南推荐首选抗生素为窄谱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还可根据临床实际选择头孢类、大环内酯类等。 抗生素广泛应用带来的耐药性等副作用已成为本病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医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 且由于现代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以肺胃热盛证较为多见。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中医认为本病证病因病机为阳明有热,火热之邪循经上炎,加上外感之邪入里化热。
导致肺胃热盛,“火”、“热”、“毒”邪气郁于咽喉, 耗伤阴液、灼伤筋膜,出现喉核红肿疼痛甚则化腐成脓,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国医大师王烈教授认为“热”与“毒”为此证的主要致病因素,并自拟“解毒利咽方”治疗本病证,在临床上疗效显著。
关键词: